
河東區2023年20項民心工程
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“三個著力”重要要求,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增進民生福祉,提高人民生活品質,區委、區政府決定實施2023年20項民心工程。
一、綜合施策推動就業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,推動全年新增就業1.65萬人;開展補貼性職業培訓1000人次;推薦550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到見習基地開展見習,增強就業實踐能力;幫扶就業困難群體就業,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。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,自2023年7月1日起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標準。
二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。新增義務教育學位,加快義務教育學位資源建設,投入使用金地紫云府配套學校和路勁太陽城配套學校,新增義務教育學位2880個。完善特殊教育體系,建成1所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。
三、提升公共衛生服務。推動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,與天津市胸科醫院簽訂協議,全區共推進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國家驗收合格的胸痛救治單元。提升全區基層醫療機構的心血管疾病急救能力,提高對急性心?;颊叩木戎涡?。
四、完善社區養老服務。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,新建1家一級老人家食堂。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,建設家庭養老床位406張。優化智慧養老服務,為1200名高齡獨居的特殊困難老人安裝紅外監測物聯設備。
五、提高醫療保障水平。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,2023年,將居民醫保住院最高支付限額從18萬元提高到25萬元;大病保險各費用段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;將本市基本醫保門(急)診政策范圍內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納入大病保險保障范圍,及時兌現待遇。實施積極生育保險政策,統籌提高生育保障待遇,支持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生育保險并享受待遇。降低群眾醫療費用支出,深入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,減輕重度失能人員及其家庭長期照護負擔。
六、救助幫扶困難群體。關愛特殊困難群體,對有需求且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,切實為殘疾人創造安全、便捷的居家環境,全年惠及260戶殘疾人家庭。在困難群眾綠色通道救助的基礎上,針對全區特困供養人員,開展免費陪診、免費醫療等一站式服務。創新社會救助方式,將河東區享受低保、低收入家庭、特困供養人員、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及散居孤兒人群1.4萬余人列為保險對象,購買商業保險。健全社會救助體系,推動低保邊緣家庭認定工作,落實居住地申辦低保業務,方便群眾辦理,聚焦“更精準、更暖心”服務目標,保障困難群眾生活。
七、提高住房保障水平。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,按政策規定,對報審項目進行認定。保障困難群眾住房,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租房補貼,隨時對申請租房補貼家庭進行審核。
八、推進城市更新改造。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,完成逸庭苑、明波公寓2個老舊小區改造。
九、建設城市市政道路。加強城市道路建設,完成萬東路(成林道-津濱大道)道路及配套管線工程建設。完善向陽樓街域規劃路網體系,建設3條基礎設施配套道路。打造暢通出行環境,重點推動八緯路、大直沽十號路、大華地塊等項目配套道路建設。
十、新增城市停車泊位。利用閑置空地等資源增建城市停車泊位300個,方便群眾停車。
十一、改造供熱管網設施。提升供暖服務質量,開展城區供熱“冬病夏治”,對部分終端用戶室內供熱設施進行提升改造,改善用戶室內供熱效果。
十二、優化便民商業布局。持續提升居民消費便利化水平,引進品牌連鎖便利店5個。新建標準化菜市場1個。
十三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。加大銷售環節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建設力度,新建區級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44家。
十四、加強環境治理監測。持續推進安靜居住小區創建,全年創建安靜居住小區不少于1個。
十五、打造生態宜居環境。提升改造街頭綠地,建設4個公眾日常休閑的特色“口袋公園”。努力建設城市“綠水青山”,綠化提升重點道路、點位15萬平方米。提升改造公廁2座。
十六、完善公共體育設施。實施體育惠民工程,更新健身園10個、新建市民排球場1個、新建社區體育園5個。
十七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。深化文化惠民工程,舉辦天津市第十二屆暨河東區第十四屆家庭文化藝術節。
十八、關愛群眾身心健康。在全區20個社區建設未成年人“五愛”(愛祖國、愛人民、愛勞動、愛科學、愛社會主義)教育陣地。開展婦女兒童心理健康講座、團體輔導共計20場。開展群眾性、普及性紅十字應急救護取證專題培訓,普及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。
十九、加強人防社區維護。對全區11個人防示范社區進行維護,充分發揮示范社區宣傳陣地作用,拓展宣傳內容和渠道,將人防科普與黨建宣傳、創文創衛等工作相結合,更好地服務群眾。
二十、扎實做好服務保障。推進服務體系建設,提升退役軍人服務站服務保障效能。
中共天津市河東區委員會
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政府
2023年2月11日???